闽宁协作

闽宁对口帮扶协作20周年纪实:海风吹绿六盘山

   泾源县的马西坡村,是闽宁协作共建的100多个示范村中的一个。徐胜凯摄(人民视觉)

   土豆也能成“金豆”。福建企业家不仅在西吉建立了现代化的土豆基地,还打造了“薯业帝国”。资料照片

   沿着山路盘旋近两小时,来到位于宁夏固原原州区与西吉县交界的张易镇南湾村。65岁的刘占海拧开屋外的水龙头,“哧”的一声,白花花的自来水喷涌而出。院子里,老伴兴奋地摁动洗衣机,生平第一次,她不用手洗衣服:“饮水工程通了,再也不用到十几公里外的山谷下找水了”。

   固原县城,8年前连当地常见病都无力接诊的原州区医院,在福建协和医院多年对口援建下,如今已是科室齐全的二甲医院,正在申报三级乙等医院。副院长高小平的脸上,笑纹多过皱纹。

   宁南山区隆德县张树村,养着26头“扶贫牛”的村民张玄军搬进新房,他最得意的是培养出一个博士儿子、一个本科女儿……

   这里是宁夏西海固——曾与甘肃河西、定西并称为“三西”,近一个世纪以来始终是“中国最贫困地区”代名词的地方。

   当年,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来到这里,看着眼前的黄沙漫漫,一声长叹,“苦瘠甲天下”;40多年前,联合国专家来此考察,摇头叹息,这里“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”。

   变化,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央重大决策。

   1982年,国家启动“三西扶贫开发计划”,首开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有计划、有组织、大规模“开发式扶贫”的先河。1996年,按照邓小平同志“两个大局”的构想,党中央、国务院作出了东部比较发达的13个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的战略部署。其中,确定由福建对口宁夏,帮扶主战场,正是西海固。

   20年,闽宁携手,山海结盟,扶贫协作催生全面合作,优势互补生成新的优势,空间交换拓展新的空间,西海固的变化,就是生动答卷。

   携手发力改变苦瘠面貌

   一双手,皴裂如树皮,在满是砂砾的荒滩中翻土埋种。谢兴昌汗水和着泥土的脸上,写满无奈,身后,狂风卷起漫天黄沙。

   一双手,在葡萄园中上下翻飞,修枝剪叶。满园沁人心脾的绿色,叠映着谢兴昌满是憧憬的笑脸。

   搬迁到距银川约50公里的永宁县闽宁镇以前,谢兴昌一家已经在西吉县红太村住了几代。在这个“世界级”的贫困带西海固,聚集着8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1个移民开发区,人口228万,其中回族群   众就近125万,是全区最大回族群众聚集区。

   有人说,不了解西海固人对“水”的情感,就无法理解西海固脱贫的难度。

   年均降水量不过300毫米,蒸发量却超过2000毫米。最旱的年头,渴极了的牛嗅到水味,会挣脱缰绳,追着送水车一路狂奔;水盖打开,几只麻雀自天而降,扎进水桶,溺水而亡。

   “剁开一粒黄土,半粒在喊渴,半粒在喊饿。”这是诗人笔下的悲情。“这片土地是沙沟连绵的不尽山峦,山上不长树,连草都不长。这里所谓的生活,就是生出来,活下去。”这是作家张承志对故乡的长叹。

   缺水,扼杀了西海固的生机。干旱的耕地里,即使高产的玉米,亩产也不过200余斤,而种子就占40多斤。等雨耕种,靠天吃饭,直到1995年,当地人均收入还只有600元。

   贫穷不是社会主义。小康路上,任何一个贫困地区,都不能掉队!

更多内容

闽宁对口帮扶协作20周年纪实:海风吹绿六盘山

了解更多

培育“闽宁合作”新成果 打造“闽宁合作”新典范

了解更多

总书记始终关心“闽宁协作”(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十二 · 宁夏闽宁镇篇)

了解更多